七月的北京,繁花似锦,美景如画,我盟推送的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,亮相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第二期体验项目兴安盟展演活动现场,惊艳全国各地游客。
蒙古族刺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,蒙古族刺绣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,最早用于蒙古族服饰的袖口及腰带装饰,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,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受到汉、藏文化的影响和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手工艺,其风格鲜明、色彩艳丽、质感细腻,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。2021年,蒙古族刺绣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草原绣娘以“绣”得业,因“绣”交融,常采用夸张、对比等手法,结合艺术、技艺、材料等不同特征进行表现,绣党旗国旗,绣党徽国徽,绣红船红城,绣出壮美的自然风光,绣出家乡的发展变化,绣出美好的幸福生活,绣出各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,饱含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。
此次展览中有一副作品特别耀眼——兴安盟科右中旗各族绣娘们,精心绣了56颗石榴籽,象征着56个民族象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。
在观看蒙古族刺绣后,北京市民徐杨说:“通过观看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刺绣,让我了解了草原绣娘的故事,绣娘们细腻精湛的技艺与配色设计等方面相结合,令人赏心悦目。同时,兴安盟把非遗保护传承与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有机结合,让石榴花绽放在各族群众指尖,令人动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