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年、300余村庄、2000余人、60000G资料,王江江在新疆的“寻乐”之行

来源: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:2024年01月27日

字体大小:A+ A A- 分享:
走遍新疆,只为把“音乐”记录下来
扎根新疆,只为把“文化”传承下去
从一台手持DV、一辆二手车,到如今专业的非遗记录团队。13年来,王江江走遍南北疆300多个村落采访,整理了2000余位非遗传承人、民间艺人的音视频资料,开设“王江江非遗音乐馆”小程序、“王江江在新疆的365天”社交媒体平台账号,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新疆、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王江江出生在河北,大学在西安音乐学院就读,后来去意大利深造,主修歌剧表演与作曲。他如何与新疆、与新疆音乐结缘?他为何执着于记录这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?近日,王江江接受“道中华”采访,讲述他的“寻乐”“爱乐”的故事。
道中华:您为何到新疆、并将关注点放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上?
王江江: 在意大利留学期间,有一次,有外国人问我,“中国文化是什么?”这个问题,我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答案。
课余时间,我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国家采风,看歌剧、听音乐会,感受当地的传统建筑、绘画等艺术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对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——文化是有力量的,文化可以被认同、被尊重,文化让人更自信。那么,“中国文化是什么?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?”我反复问自己。
音乐是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,而真正的世界性音乐,和语言、文化程度无关,它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。我深信,中国一定存在着能够直击人心的音乐。
为了寻找答案,2009年,我回国后,就从北京出发,开始了音乐采风之旅。我去了天津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山东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海南等省区市,参观博物馆、考古遗址,倾听当地的音乐。10个月的旅行,让我对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的音乐有了更深刻地认识,但是,我依然无法回答最初的问题。
直到无意中看到《世界遗产在中国》纪录片,片中维吾尔族艺人演唱着木卡姆,虽然听不懂内容,但是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,“这就是我在寻找的东西!我要去新疆,我要了解木卡姆艺术!”

我采风的计划里没有新疆,对新疆也没什么了解,甚至我完全不懂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。
我没有考虑困难,就一心想着怎么去新疆。当时,我在网上看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,就联系了共青团中央。虽然不符合应届毕业生的身份,但共青团中央和自治区团委帮助了我,考虑到我是想深入了解新疆音乐,所以就让我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,这里既有楼兰古城遗址、又有神秘的罗布泊,更重要的是有音乐。
2010年7月,我成为了若羌县文体局的一名“编外”志愿者,同时给小学的两个班担任英语老师。这些孩子现在大多上大学了,他们还在微博上和我留言互动。
给孩子们上完课,我就四处去采风。我观摩县艺术团的排练、表演,了解维吾尔族的音乐文化,也不断模仿学习当地人见面怎样打招呼、做客需要注意什么,大概一年的时间,我已经基本解决了语言的障碍,也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。

就拿我的名字来说,其实我的本名是王江。但是维吾尔族在称呼人的时候,喜欢在男性的名字后面加“江”,所以大家都叫我王江“江”,我也觉得这样更亲切,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名字——王江江。
道中华:在您眼中,木卡姆是一门怎样的艺术?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?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录木卡姆艺术?是什么促使您进行这样的文化探索?
王江江: 从第一次看到木卡姆,即使只是纪录片中短短的几个画面,就击中了我的内心。
我觉得木卡姆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元素的音乐。它集歌、舞、乐为一体,自身充满了融合性元素。新疆是多民族聚居、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,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的木卡姆,既有中原音乐和漠北草原音乐的因素,也受到中亚、南亚、西亚、北非等地音乐的影响,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。
此外,木卡姆的音乐结构完整、曲调丰富、节奏变化鲜明,唱词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、表达的情感丰富细腻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
2011年,我来到木卡姆的故乡莎车县。在这里,木卡姆已经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,在各种场合、甚至在田间地头都可以唱起来,技艺特别高、情感特别饱满。但是我也发现,木卡姆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很少。
木卡姆的体系庞大、词意深奥、曲牌绵长,还没有音符、乐谱,主要是以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,属于“人在乐在”的状态。当非遗传承人、民间艺人渐渐老去,却又没有后续的传承人,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,十分危险。

莎车县的阿不来·赛来老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传承人,他会演奏非常多的木卡姆音乐,但是2015年8月,他突然过世了,这让我心里很难过。我告诉自己,“一定要抓紧时间,把珍贵的木卡姆艺术记录下来。”
在莎车县文化馆的支持下,我走遍当地29 个村镇,听了很多民间木卡姆艺人的演奏,用DV记录下近千首民间音乐资料。大概用了6年时间,我走遍南疆,接着又去了北疆伊犁、塔城、阿勒泰这些地方,留下了非常多的音视频资料。
当时,我的记录多是对木卡姆艺术群像式的记录,记录了一场场的表演,但是对背后的故事、对个人没有深入挖掘。20、30个人一起演奏演唱,有时记录完后甚至不知道里边谁是谁。所以,从2016年开始,我改变自己的采访方式,从群像聚焦到个人。每采访一个人,我都详细记录姓名、出生年月、传承经历以及歌词表达的内容等,再附上照片、音频、视频。我试图给每一个非遗传承人、民间艺人建立一份属于他们的电子档案。
2017年,我又回到莎车县,对318位民间传承人进行数字化资料记录。2020年,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,我们团队开始对木卡姆艺术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记录。目前,我们完成了十二木卡姆12部、吐鲁番木卡姆12部、哈密木卡姆12部、刀郎木卡姆9部和传承人口述人物志77部。除了木卡姆,我们也记录“新疆曲子”“维吾尔族赛乃姆”“哈萨克族阿依特斯”“花儿(新疆花儿)”“蒙古族长调民歌”等新疆非遗中的其他音乐舞蹈形式。
目前,我们通过影像、录音、图片、文字等方式,记录了汉、维吾尔、回、哈萨克、蒙古、塔吉克等民族的非遗传承人、民间艺人2000余人,记录整理资料超过60000G。而每一次录制,都会让我感动,从他们的表演中,我可以感受到木卡姆深厚的历史,感受到他们对木卡姆由衷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情。

道中华:今年是您到新疆的第十四年,您的家人也一同扎根新疆,是否可以说新疆已经成为了您的第二故乡?
王江江: 新疆,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,更是我心灵的家园。
如果当年我不回国,应该可以找到音乐相关的工作。但是,我对意大利没有归属感。所以,我毅然决然回到国内。
当时,我是一个“编外”的志愿者,所以也没有收入。但是,到了新疆之后,我真的非常喜欢这里。这里的音乐旋律动听,情感非常直接。比如,“我如果离开了家乡,你会想念我吗?” 因此也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,我才会在这里待这么长时间。也是因为音乐,我结识了非常多的朋友,他们真诚、善良、热情、直率。生活在音乐的海洋,还有这么多亲人般的朋友,特别有满足感、幸福感。

2013年,我告诉父母这几年的经历和接下来的打算,他们第一次来到新疆,我的朋友们轮流请他们吃饭,让他们感受到新疆的热情。慢慢地,他们了解到我现在工作的意义,也支持我继续做下去。2017年,父母也搬了过来,我们在新疆安下了家。
道中华:这些年来,您为传承新疆音乐和文化做出了很多贡献,还创作了《美丽新疆》《我的故乡叶尔羌》《热娜古丽》等40多部作品,未来您还有哪些规划?
王江江: 音乐是人们心与心交流的纽带,新疆有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它们的传承和发展,对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、相互交流非常重要。
我创作的这些作品,是我在新疆生活的真实感受,也是对新疆民间音乐中优秀元素的改编、创新,希望更多人感受到新疆音乐、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魅力,也希望有更多人来学习、传承。

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巨大的宝库,还没被完全打开。我们的记录整理工作,就像是一把钥匙,可以为新疆非遗音乐人提供更多灵感,也为后人研究、传播新疆非遗提供资料。
这两年,我们开设了“王江江非遗音乐馆”微信小程序、“王江江在新疆的365天” 社交媒体平台账号,希望用这种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形式,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新疆、了解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只有在了解、喜欢的基础上,它才能传承下去。

虽然我们一个团队的能力有限,但是我们会尽全力把记录这件事做好。未来更多力量、更多团队加入后,从不同角度、以不同方式去切入这件事,就能更好地保护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、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(本文图片均由作受访者提供)

监制 | 王翔宇

审核   | 蓝希峰
制作  | 胡 晓蝶

推荐阅读

草原公主为何热衷于儒家文化?从700年前的那场“派对”说起|乾元永续之①

在唐卡里发现喜欢cos菩萨的文艺青年

公主出个嫁,走了两年多|西藏有路 古今不同之①

点个“在看”,你最好看

上一篇

下一篇